欢迎进入作文周刊官方网站!
今天是:
作文周刊
Study
教学指导
高中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指导 > 高中 >
高考作文要做到善于观察思考,勤于积累素材
2019-07-25 未知 返回列表

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的“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两条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重要标准,考生应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一、重视平时的积累

 

 

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考生备考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比如从“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八个方面,精心构筑自己的材料库。

  

 

二、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选得充分。具体应做到:

  

1.力求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往往采用铺排的方式摆出大量事实,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很有气势。

  

2.力求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令人信服。

  

3.力求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刻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如时评《打好你的精神底色》:

  

每个人受教育程度和人生阅历不同,对精神底色的理解和定位也就不同。有人非经典不读,有人只满足于“职场攻略”“入行指南”。短时间内还看不出多大差别,甚至那些看了“攻略”的人,可能还会显出几分乖巧和机灵。但日子久了,就难免显出底色的单薄和苍白。所以一般说来,人们无不向往和选择厚重的精神底色。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精神状态,焕发不同的精神力量。其结果,当然是人生境界的天壤之别。

  

什么是厚重的精神底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发展证明了的经典作品,是曾经实实在在推动思想文化前进的作品,是为各类学科奠基的作品。古往今来,思想文化光辉灿烂,各类著述汗牛充栋。以有涯之人生,怎能穷尽浩如烟海之无穷知识?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更使读书学习变得无所适从。然则在无穷著述和海量信息面前能够保持一份冷静,作出理性选择,本身就体现为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像希腊哲学中那头愚蠢的驴子一样,徘徊在两堆草料之间,最后无法作出选择而饿死。知识的海洋虽然浩瀚无边,但并非无迹可寻。一般说来,决定一门学科成为学科的知识,往往集中在少量经典著作中。以西方哲学为例,无论秉持怎样的学术观点,支持哪个流派,都绕不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不能不提洛克、笛卡尔、狄德罗、霍尔巴赫,都必须阅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必须对尼采、叔本华有所了解和把握。没有这些知识打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深沉厚重的理解,对后来的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以及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解读就缺乏一个适当的根基。我们天天喊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指导思想,但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什么却不甚了解,对马克思的原著涉猎甚少,对马克思主义赖以生长的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缺乏起码的把握,那种所谓“坚持”不是很值得怀疑吗?

  

…………

  

当然,底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聪明人应该懂得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生长、更新、发展的道理。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取得共识的东西需要下死功夫反复研习。有些人曾经是苦读的学生,但进入职场之后,特别是当了一官半职以后,就不再读书,把“敲门砖”扔得远远的,精神生活永远定格在大学毕业的水平上。他们总能为自己的不长进找到“工作太忙”之类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真有那么忙吗?在他的时间表上,有读书学习的安排吗?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有克服恐慌焦虑的本领吗?他愿意为读书学习推掉无聊的饭局应酬、少说几句官话套话、少搞一点形式主义的表演作秀吗?

  

此文强调“后天的道路可以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事,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打上怎样的底色,完全可以选择”,不仅观点明确、文脉清晰,而且对论据的分析足资借鉴。对比分析等方法运用娴熟、理据充分。整篇文章既举例又分析,完全摆脱了浮泛与肤浅,也就具备了充沛的说服力。

  

 

三、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就随意堆砌材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因此,注意分类标准非常必要。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领袖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不是就非常丰富了吗?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一一展开,那怎么办?“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

 

 


选自:《作文周刊》高考版第36期

二维码
《作文周刊》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351-7069466/7045608 传真:0351-7075201 邮箱:kefu@zwzk.com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三墙路东大盛世华庭B1座东单元1201号
Copyright 198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周刊》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7007366号-1  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0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