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作文周刊官方网站!
今天是:
作文周刊
教师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报纸展示 > 教师版 > 当前内容
谈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凌中杰骆瑞东】 【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 【本文刊登于《作文周刊》(教师版)2012年第22期】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提问是语文教学中
简介          ∨
【作者:凌中杰   骆瑞东】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
【本文刊登于《作文周刊》(教师版)2012年第22期】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的。但也正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应该提到“艺术”的高度加以认识。我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两点看法:
      一、提问应道循的原则
      1.针对性。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抓住重点来引导点拨学生,可谓事半功倍。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突破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2.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不宜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不妨换个角度提问,让思路“另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3.扣主问题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讲,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教师往往会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整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二、提问方法举例
      1.直了当问。直截了当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如“此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这样直白的提问缺乏趣味性,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2.启发式提问。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时,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那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摇头,这就很自然地引出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3.循渐进问。循序渐进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渐进的。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听朗读,问“安塞腰鼓的表演好不好?好在哪里?”以此来明确表演的气势、场面精彩。接着再问:“安塞腰鼓的表演精彩,那么作家的语言精彩吗?”以此来让学生品读、赏析课文。最后让学生为安塞腰鼓设计广告词,全文的教学设计里有三个问题,扣住了一个“好”字,即“好鼓、好文、好创意”。
      4.多项选择问。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多种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有一位教师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提问:“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所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肯定其历史功绩,又要指出其不足,以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有力的铺垫。
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无定“法”,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能使学生在“问”中长见识,在“问”中出成绩,才能“问”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二维码
《作文周刊》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351-7069466/7045608 传真:0351-7075201 邮箱:kefu@zwzk.com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三墙路东大盛世华庭B1座东单元1201号
Copyright 198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周刊》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7007366号-1  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037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晋)字第024号